以前著迷於電影時, 曾經每年都會貪心地訂了好多"金馬國際影展"的票, 也因為如此, 認識了這位導演~~拉斯馮提爾
我對他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醫院風雲"和"破浪而出", 前者其實是丹麥的電視影集, 但精彩程度比電影有過之而無不及, 敍述了某歐洲醫院裡光怪陸離的現象, 節奏強烈, 鏡頭壓迫, 創意十足, 完全不同於常見的好萊塢電影, 開啓了我的電影新視野!
這次台灣正在上映他的新作 《驚悚末日》 (Melancholia)
我超級超級超級想去看的, 表示我還找不到時間去看
一顆名為憂鬱症的星球要撞上地球了, 你會怎麼辦?
每個人面對末日的態度是什麼?
如果你的生活美好, 擁有幸福, 末日卻即將來臨! 情何以堪
如果你的生活貧乏苦悶, 面對無法改變的末日, 是不是正好是一種救贖?
媒體的宣傳多集中於女主角的全裸演出, 然而導演要讓我們看見的是皮相下的心靈
喜歡嚐試不同電影風格的人可以去看看, 不喜歡沉重感的人則避免
以下引用一位 P. bear 所寫的影評, 他的論點比較像我認識的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
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總能讓人如坐針氈。
片名 Melancholia,源自希臘語,指心理上無故沮喪的失序狀態,通常有悲觀與行動自閉的特徵,在片裡是行星「鬱星」的名字。
影片分兩段:前半段是賈絲汀的盛大婚禮,後半段則是面臨行星飛行掠過地球的恐慌。
婚禮在豪華古堡舉行,一對新人看似如此幸福。然而越走近賈絲汀的家庭,越靠近每個人,裂痕逐步展現。賈絲汀在冗長的婚禮過程中,開始恍神、失序,典型的憂鬱症狀態。他想尋求依靠、接近,但所意欲擁抱的每個人,都如同在擁抱碎玻璃——每個人都太脆弱、有太多傷痕,或者如同姊夫、老闆所代表冷血的金錢暴力,會發現,他的病與身邊的人是相關的連結。
行至後半段,他嚴重發病——嗜睡、意識不清、自我封閉,由姊姊 Claire 照顧他。也是此時,鬱星接近地球。此處導演運用西方傳統裡的天文學,將疾病與天文學連結在一起。只是這次的世界末日,樂觀的英雄卻率先服藥自殺,英雄死亡。反倒是發病的賈絲汀以先知的角色出現、面對。
導演想表達什麼呢?硬要連結的話,是現代社會中的疾病,與疏離所造成的崩解(讓我想起 Susan Sontag 的書《疾病的隱喻》,雖然該書主要探討結核病、癌症與愛滋,但面對一切帶有污名性質的疾病,也許我們都該用歷史、文化的視角來看、來反省?);與第二段相對照,憂鬱襲來如同行星般無解。導演也運用馬來代表與自然的連結,還有 Kirsten Dunst 裸身於鬱星之光下的曬—迷離。
片頭的視覺與音樂予人十分深刻的印象,預告了如坐針氈。建議心理上有所準備再去欣賞。拉斯馮提爾再度抓住人性裡難解卻又十分尖銳的切入視角。
導演
本名 Lars Trier
出生 1956年4月30日 (1956-04-30)(55歲)
丹麥哥本哈根
職業 電影導演與劇作家
配偶 Bente Froge
獎項 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2001年 《在黑暗中漫舞》
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
1996年 《破浪而出》
坎城影展評審團獎
1991年 《歐洲特快車》
留言列表